乱世先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乱世先生精美图片
》乱世先生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乱世先生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680847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5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乱世先生,民国大家。看心系民族复兴的教育家们在乱世中的艰难前进。


内容简介: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影响弥远的一项重要传承方式,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亦是处世。可以说,教育就仿佛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能够支撑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壮大,并且不失本色和牢记根源。俗话说:根正苗红,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而教育就是保证根正的*手段和方法。

在清末到建国初期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投身教育事业,为国之未来奋不顾身的教育大家: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黄炎培、竺可桢、徐特立、吴玉章、吴贻芳、孙敬修、晏阳初、陈鹤琴……这些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他们以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那段时期的中国带来了希望。

此书中,十二个教育大家的成长经历、教育生涯、情感生活均有涉猎,让人仿似面对面和教育大家沟通,了解一个个真性情、硬骨头却底蕴深邃的可爱之人。


书籍目录:

序曲

梁启超:做一个有个性的人

岭南神童

康梁维新

首唱“中华民族”

新民说

趣味主义

温馨家事

蔡元培:有所不为,无所不容

商贾后代

笃学精进

教育先行

五育并举

北大新风

大学校长的楷模

三妻相继

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家

神童初现

改进教育

晓庄师范学校

支持革命

重庆办学

教育主张

妻儿轶事

张伯苓:南开先生

书香之后

南开先生

结缘重庆

中国奥运人

结缘张学良

得意弟子周恩来

“允公允能”的教育思想

黄炎培:溯源与创新

初经风雨

急步兴学

职业教育

英雄交往

教育子女

历史周期律

竺可桢:浙大保姆

粮商之后

科学救国

浙大保姆

大学教育观

管天人

徐特立:永远的丰碑

农家读书人

挥刀断指写血书

赴法求学

得意弟子

“三位一体”教育观

夫妻恩爱

吴玉章:人至期颐亦不休

“三荣望族”之后

血性男儿

领导保路斗争

人大首任校长

贫贱夫妻

吴贻芳:智慧女神的坚守

知县千金多坚韧

999朵玫瑰

近代、第二的女校长

有针对性的教育思想

孙敬修:童心不泯的“故事爷爷”

贫民的儿子

汇文从教

结缘电台

家事凝重

师徒深情

故事爷爷

为了孩子

晏阳初:一生只为一个承诺

巴人之后

用心求学

定县实验

平民教育思想

家事掠影

异域升华

陈鹤琴:另类的儿童教育家

浙商后裔

学业精进

观察研究808天

幼儿教育

“活教育”思想体系

挚友陶行知

家事走笔


作者介绍:

一丁,本名李荣昌,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国家高级心理保健师、原青川县政协副主席。曾创办《朝霞报》,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淘金王》、《边缘英雄》,纪实文学作品《熊猫之乡——青川》、《青川情——“5•12”抗震救灾百人特写》等作品。现隐居科技城,读写壮余生。梦想写一部畅销天下的好书!坚信只要揣梦前行,梦就不会失落!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幼儿教育

1923年秋,陈鹤琴在自己住宅的客厅里,开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自己亲任园长,聘请了2位教师,招收了12名流浪儿,开始开展儿童教育实验。

他让自己的女儿当小先生,教流浪儿识字、唱歌;他还和孩子们一起玩识字游戏;甚至还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节目。当时我国的儿童教育还是一片荒漠,陈鹤琴留学归国,就在南京创办了5所实验学校和幼稚园,早在高校开设了儿童心理学课程。

有人在背后议论:“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他却回应说:“我就是要从小孩教起!”

他更是用自己孩子为模板,进行教育实验,并归纳总结了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开创了中国研究儿童的先河。

1925年,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出版,这是我国本儿童心理学研究专著。另一本《家庭教育》是前书的姊妹书,更是记载了他对儿子一鸣和女儿秀霞进行教育的心得,因而被陶行知评价为“当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有价值之著作”,此后几十年中,此书再版了15次。

虽然那时幼稚园开在家中客厅,但他却胸怀大计划:建筑中国化的幼稚园园舍;改造西洋的玩具使之中国化;创造中国幼稚园的全部活动。1925年,新幼稚园舍落成,他和学生、助手张宗麟等,开始开展幼稚园课程、教材、教学法、设备和儿童习惯培养等实验。而他们总结、整理的实验成果,若干年后成为了我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的核心内容。

当时我国幼儿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和陶行知等新教育倡导者们甚为感慨,希望能将幼稚园课程从外国模式中解放出来,创造符合儿童特点和国情的课程和教法。1926年2月,他和张宗麟等发表了《我们的主张》一文,其中提出了有关幼稚园教育中适合国情、幼儿心理、教育原理、社会现状的15条主张,成为了我国现代幼儿园教育的早纲领。

1940年,年近半百的他又创建了我国所幼稚师范学校,学校没有门和围墙,只在两颗松树间横了一个写着“国立幼稚师范学校”的牌子,字下面画了一只红色的小狮子。他常对学生会说:“我们的幼师,就像一头觉醒的小狮子。”他自封为“老狮子”,在这荒山上与师生们边教学边劳动。学生的印象里,他就是“那个穿着工装裤,白衬衫,满脸红光,精神抖擞的老顽童,总是带着大家又唱又做”。

“活教育”思想体系

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创办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体系,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这是他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中西文化与教育融合的产物,有着深厚理论基础。

他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得出活教育与死教育的十大区别:

1.活教育的一切设施、活动都以儿童为中心,学校一切活动都是儿童的活动;死教育正好相反,一切以教师为中心;

2.活教育目的是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死教育则只注重灌输许多无意义的零星知识,养成许多无关紧要的零星技能;

3.活教育的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死教育则是集中在听,教师口里讲,儿童用耳听;

4.活教育是分组学习,共同研讨;死教育则是个人学习,班级教授;

5.活教育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死教育则是以威以畏来约束儿童;

6.活教育让儿童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死教育则是教师以个人主见来约束儿童;

7.活教育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编订课程,教材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选定,所以课程有伸缩性,教材有活动性且可随时更改;死教育则是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不问儿童能否了解,不管时令是否合适,只是一节一节上,一课一课教;

8.活教育时,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死教育时,儿童呆呆板板,暮气沉沉,不好动,不好问,俨然像个小老头;

9.活教育是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死教育则是师生界限分明,隔膜横生;

10.活教育的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死教育则是校墙高筑,学校与社会毫无联系。

针对此,他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活教育”的目的

他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不过这需要受教育者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要具备健全的身体。他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国人身体素质不好,一向被人讥笑为“东亚病夫”,因而具有健全的身体,是首要的条件;

其次要有建设的能力。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建设能力培养更适合国家建设需要。

再次要有创造的能力。他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及至科举一兴,思想就格外受到束缚,一般文人学士,摇笔呐喊的能力本领虽有余,而创造的能力则不足。时至今日,我们亟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他认为儿童创造力本来极强,只要善于引导、教育、训练,就能培养起来;

其四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人喜各自为政,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所以我们对于小朋友要从小就训练他们能合作团结,才能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后要有服务的精神。他说:“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如何服务他人、如何帮助他人。

“活教育”的课程设置

他认为死教育教出的只有书呆子,生搬照抄国外模式,却与实际脱节,应该进行活教育,反其道而行,向大自然和大社会学习。

他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 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去学习”。他认为“大自然 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而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死的书,间接的书。书本知识只能当作学习的副工具,国语、常识、算术都是副工具。所以他说:“现在我们在这里主张大家去向大自然 大社会学习,就是希望大家能把过去‘本’的错误观念抛弃,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探讨研究。”

他将“活教育”课程归为五类,人称“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学科);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常识等学科);儿童自然活动(包括动、植、矿、理化、算术等学科);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图画、工艺等学科;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作、写、说等学科)。

“活教育”的方法

他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教学注重室外活动、实物研究对象、直接经验、生活体验等,仅以书本知识为辅佐参考。而获得经验和体验的方法,就需要先做实验观察,然后进行阅读参考,后发表创作自身观点,终进行研讨批评。教师的职责仅仅是引发、供给、指导和欣赏。

他曾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

他的“活教育”,也在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抗战期间,他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是爱国热情;抗战胜利后,他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因为中国是世界之一环,无法脱离世界,这是世界眼光。

他提出“做世界人”,就要“爱国家,爱世界,爱真理”。国是基础,爱国才能担起历史任务,使国家进步繁荣;世界识潮流,因为只有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才能世界大同共同发展;真理是准则,因为它是客观的,只有养成求真的态度,才能认识真理,才能维护真理的权威。

挚友陶行知

1914年8月15日,陈鹤琴公费留学,乘坐中国艘自制邮轮赴美,正巧陶行知在这条船上,也是公费留学。这次相识,是他们终身友谊的开始。

两人抵达美国后,陶行知进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1915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又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证书;1917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员。而陈鹤琴则是获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后,1917年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和陶行知是先后同学。他1919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此时陶行知已任该校教务长,暂行代理主任。两人又成为了同事。

两人均受新教育运动影响,并同师承新教育运动领袖、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又同以引进新教育改进中国教育为己任。可以说两个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为他们终身的友谊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

20世纪30年代生活教育社和北方明日社掀起了一场论战,实为陶行知和尚仲衣两教授之战。陈鹤琴力挺陶行知,断言道:“陶行知先生是近百年来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尚仲衣却不以为然说:“这话不会过分吗?”后来,尚仲衣与陶行知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实践中也接受了他对陶行知的评断。

1947年7月,陶行知病逝。正赶暗杀风波,陈鹤琴不顾个人安危,主持治丧工作,他在公葬仪式上宣读祭文,泣不成声。次年,他接连收到两封恐吓信却不为所动。

陈鹤琴自留学归国,先后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上海劳工幼儿团,均是幼儿教育的实验基地。

在此基础上,1940年他又创办了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活教育”系统理论建设和幼稚师资培养方面。1943年,该校升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1946年他来到上海,又创办了上海市幼稚师范学校。这两所师范院校,为我国当时刚起步的幼教师资培养提供了范本,在我国儿童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我国儿童教育领域,陈鹤琴拥有无可争辩的权威地位。1929年“中华儿童教育社”成立,他被推选为主席,该社是当时我国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和研究、推动儿童教育的中心。他曾在1947年9月于自己主办的《活教育》杂志上,回应了陶行知“只要你真的有些思想,会有后人替你理出来”的遗言。

在文章中,他将两人的生活教育理论融合到了一起,至今仍对我国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标方面,陶行知以“追求真理做真人”为首;而陈鹤琴则以“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为首。

第二,教育内涵和课程方面,陶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为主旨,注重教育与实践结合;而陈主张“大自然 大社会”是活教材活老师,注重教育与实际生活、自然界结合。

第三,教育方法方面,陶提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注重手脑并用;而陈则提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做”为中心,而做中求进步就是创造。

两人在求知教学方法和步骤上也有相似之处。陶提出“五路探讨”:体验、看书、访友、求师、思考;陈则提出“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

第四,两人都主张教育和训育统一,启发学生自觉性,指导学生自治,并注重实践。陶说:“知识与行为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与做事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陈则说:“实际去训导学生的应当是全部教职员,把分家的训教两部分工作重新联结起来。”

第五,两人均认为教育的关键问题在老师,因此师范教育是根本。陶在1926年《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提出:师范教育是“中国今日教育迫切的问题。”陈在同年写的《师范教育之根本问题》中指出:对于教育进行中的“船舵”的师范教育,必须实事求是的在事实上用功夫。

由此可见,陈鹤琴和陶行知的事业追求何其吻合,当可称得上是彼此挚友,一生知音!1979年7月14日,他在一首诗中这样总结和陶行知的深厚友情:

我们教育战线系同志

我们奋斗目标系同道

我们出生时代系同年

我们海外求学系同学

我们回国任教系同事

我们立志伟人系素率

行知对我是一生系楷模。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乱世先生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乱世先生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乱世先生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清末到建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体系百花齐放,出现了一大批如今依旧耳熟能详的教育大家,他们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亦是处世。

 


前言

序曲

教育是一场累年跋涉的文化苦旅,任重而道远。

盘古开天,生灵苍茫,结绳治事,磨石山塘。口耳相传,技能绵长,观察模仿,教育初张。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意符文笔,风骨万方。

西周兴校,贵族“国学”,礼乐射御书数,官府华堂;庶民“乡学”,礼教政三物,相聚民房;典章文物,道德流芳,“明人伦”,万古香。

春秋私学兴,战国争鸣忙。孔丘墨子,“显学”始昌。孔徒三千,有教无类,《诗》《书》《礼》《易》,《春秋》南望;立志乐道,自省克己,身体力行,改过善良。上说下教,墨翟首创,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贤士”兼爱倡。孟子“性善”,荀子“积靡”,兴教学扬,相得益彰。《礼记》华章:尊师重道,教学相长,豫时孙摩,相辅息藏,启发诱导,长善救亡。

秦与汉,统大疆。罢百家、尊儒术,改选士,太学创,理古籍,文字量。董仲舒,性善恶,强道德,必正我;王充笑,“鸿儒”仰。

魏晋南北朝,“儒”“玄”“史”“文”,四学并扬,医学始昌。嵇康君,“玄学”强;颜之推,家教忙。

隋唐五代,科举新场。“生徒”起,出校坊;“乡贡”来,州县堂;“制举”诏,由帝皇。韩愈“师说”,妙语华章,业精于勤,道出衷肠,博览精学,言明专长,“传道”“授业”加“解惑”,育出华夏好栋梁;柳宗元兴教,文以明道常,交以为师生,补短各取长,顺天与致性,博采大众长,奋志和厉义,凛然绝仓惶。

宋元“重文”,“兴学”繁忙。范仲淹知政,州县立学堂,策论与经学,“苏湖教法”扬;王安石两度为相,太学“三舍法”首创,专设武、律、医分学场;徽宗崇宁时,全国兴学强;书院兴山梁,众生读书忙,白鹿洞石鼓岳麓、应天府嵩阳茅山,六大书院走笔狂;朱熹尊儒学,白鹿洞重妆,“存天理、灭人欲”,“书院揭示”上墙,“小学”“大学”分房,居敬务穷理,学思要力行,因材来施教,读书六法尝:循序加渐进,熟读精思量,虚心与涵泳,切己体察偿,著紧勤用力,居敬持志昂。

明代崇儒纳士,八股创立盛行,横施文化专制,思想禁锢深层;王守仁,“心即理”,“致良知”,起扶桑,“训蒙教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声誉遍城乡,“知行合一”,并进知行,“各得其心”,自求自刚。

明末清初,动荡民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诸贤达,“实学”不落荒;王夫之畅笑,人性乃“气禀”,“新故相推”行,“行可兼得知,知不可兼行”;颜元批传统,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市风,必治这三伤,强调兴“实学”,“礼乐兵农”昌;龚自珍求改良,反对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详;魏源学西方,革除“人心之寐”、“人才之虚”,绝不再彷徨;洪仁玕斥责:“不务实学,专事浮文”,主张建造火车、轮船、钟表作坊,施以宗教道德、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三宝”教育,不断兴城乡。

洋务运动起,戊戌变法至,京师同文馆,创办新学堂;容闳率幼童,一百又二十,留学美利坚;张之洞《劝学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谱华章,起草《奏定学堂章程》,祖国首个近代学制扬;康有为,变科举,废八股,兴学堂,《大同书》,去国、去家、男女平等新主张;梁启超,开民智,育新民,师范教育兴城乡;严复论教,救国良方,新体系:蒙学堂,中学校,大学堂,留学常,省立师范学堂,五管齐下,各领风光。

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逾高墙;张伯苓,南开先生四育忙;黄炎培,职业学校出好郎;竺可桢,求是学风引思量;徐特立,不动笔墨不读书;吴玉章,素质教育强;吴贻芳,女校天地首开创;孙敬修,小故事里大道扬;晏阳初,平民化教育行四方;陈鹤琴,儿童专家永留芳……

东方红,升艳阳,新中国,普教忙,义务普九,免费学堂,教育改革,人才成长,《新华字典》,发遍村庄,教利万民,欢腾昂扬!

壮耶美哉!圆梦图强!师生同心,步履铿锵;教化后人,城乡统量;登月探海,誉远声翔。

教育兴邦,有教无类兮育出好栋梁;

华夏兴旺,反腐自强兮盛世新辉煌!

吾今起柔笔,追思落彷徨;小文醒悟否?揪心醉夕阳。

 


书籍介绍

清末到建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体系百花齐放,出现了一大批如今依旧耳熟能详的教育大家,尤其是民国时期,中国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更是如今都望尘莫及的。

那段时期的教育,与爱国、救国、革命息息相关,教育大家们都看重基础、重视少年、尊敬知识、弘扬人格,那是一个能够让人体会到教育之重的时代。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影响弥远的一项重要传承方式,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亦是处世。可以说,教育就仿佛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能够支撑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壮大,并且不失本色和牢记根源。

俗话说:根正苗红,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而教育就是保证根正的唯一手段和方法。在清末到建国初期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投身教育事业,为国之未来奋不顾身的教育大家: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黄炎培、竺可桢、徐特立、吴玉章、吴贻芳、孙敬修、晏阳初、陈鹤琴……这些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他们以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那段时期的中国带来了希望。

此书中,十二个教育大家的成长经历、教育生涯、情感生活均有涉猎,让人仿似面对面和教育大家沟通,了解一个个真性情、硬骨头却底蕴深邃的可爱之人。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好评(86+)
  • 内容完整(607+)
  • 愉快的找书体验(560+)
  • 情节曲折(475+)
  • 引人入胜(405+)
  • 在线转格式(364+)
  • 推荐购买(266+)
  • 体验差(578+)
  • 图书多(340+)

下载评价

  • 网友 沈***松: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马***偲: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方***旋: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瞿***香: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郗***兰: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宓***莉: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益***琴: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晏***媛:

    够人性化!

  • 网友 寇***音:

    好,真的挺使用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