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精美图片](https://img3m7.ddimg.cn/8/2/27899297-1_h_3.jpg)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八十载面朝黄土苦读无字之书栉风沐雨, 五千年源溯良渚注解华夏文明石破天惊。
内容简介:
封面文案:
人的生产和生活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一代又一代的良渚人生活在这里,又远离了这里。
从良渚文化遗址的环境、动物和植物考古发现,带你勾勒出在环境改变的千年背景下,渚社会的兴衰变革。
内容简介:
随着考良渚考古发掘工作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日益清晰。人的生产和生活都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由于良渚人长期以来的滥伐森林、开挖沟渠、修筑宫殿,人口的暴增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加上4200年的全球气候波动事件,加剧了这一地区环境的恶化,河流淤塞、水土流失、垃圾遍野,在洪水来临之时,农田尽毁,巫风盛行的良渚社会食不果腹,再也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波又一波的良渚人只得背井离乡,离开了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直到2000年后的战国时代,新的脚印踏足这里,才开始了新的繁衍生息。
本书从良渚文化出发,以图说的方式分三部分分别介绍良渚文化遗址的环境、动物和植物,勾勒出在环境背景下良渚先民的动植物利用图景及良渚社会的兴衰变革。
书籍目录:
章 良渚的气候与环境
一 人与自然
(一)气候与历史
(二)神秘的北纬 30 度
二 良渚文化的兴起与衰落
(一)良渚文化的 C 形区
(二)那年江南好风景
(三)洪荒之力
三 怎样研究古环境
(一)大地之书
(二)神奇的化学元素和同位素
(三)“看不见”的历史
第二章 良渚遗址的动物世界
一 动物考古在良渚
(一)动物考古是什么?
(二)野外取样
(三)实验室工作
二 那些年,被人们误解的良渚动物
(一)野猪还是家猪?
(二)圣水牛≠现代水牛
(三)黄斑巨鳖、太湖鼋、癞头鼋、斯氏鳖、斑鳖?
(四)鸡还是雉?
(五)绵羊、山羊还是苏门羚?
三 良渚人与兽同行
(一)见“微”知著
(二)制骨成器
(三)动物形象(玉器与其他艺术品中的动物形象)
第三章 良渚遗址的植物乐园
一 植物考古学的产生
二 良渚遗址的植物考古
(一)水稻种植业
(二)果蔬栽培业
(三)木材的加工利用
(四)建筑神器——草包泥
作者介绍:
姬翔,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毕业,专业方向为地球化学。硕士期间,开始参与了良渚遗址的相关研究。2016年硕士毕业后,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地质考古工作。
宋姝,女,吉林大学考古系硕士毕业,专业方向为动物考古。曾参与内蒙古魏家窝铺、吉林后套木嘎、云南河泊所等遗址的发掘,2016年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和动物遗存的研究工作。曾参与吉林大学动物考古学教材的编写。
武欣,女,山东大学考古系硕士毕业,专业方向为植物考古。曾参与河南郏县芦河遗址、荥阳官庄遗址及鹤壁大赉店遗址的发掘及整理。2016年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自入职起即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负责相关植物考古及整理工作。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一
人与自然
(一)气候与历史
地球的年龄差不多有46 亿岁,其间发生的故事数不胜数。
而人类,现在一般认为,是在几百万年前从古猿进化而来的,现代智人则诞生于十几万年前。而人类文明历史,从文字的出现到现在,仅仅五六千年。与地球历史相比这不过沧海一粟,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大约5000 多年前,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平原,这两条河现流经土耳其、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等国,主体位于伊拉克境内)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以楔形文字而为人所知的苏美尔文明。此时,在非洲东部和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也已出现,之后埃及王朝建立。稍晚些时候,在印度河的哺育下,哈拉帕文明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发展壮大。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这个时间点上必然不会缺席。在环太湖地区,精于制玉的良渚文化出现了。随着近十余年来,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不断被考古发现,人们开始意识到,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5000 年前,地球又是怎样的一种样貌呢?
其实,从动辄上百万年的地质尺度上来说,5000 年的时间还不足以让地球发生很大的变化。5000 年前,山还是山,海还是海。但是,一些相对细微的变化还是有的。比如说,海平面的高度、海岸线的位置、气温、降水等。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从地质学上来说,属于第四纪中的全新世。第四纪起始于距今200 万年前,划分为更新世(200 万年前~1 万年前)和全新世(1 万年前至现在)。在更新世时期,出现了如猛犸象这样的巨型哺乳类,末期则出现了现代人类。而全新世,则是人类活动比较活跃的时期。第四纪是一个大冰期,所谓大冰期,就是气候极度寒冷,南北两极冰盖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的时期。著名的科幻电影《后天》,其故事背景就是大冰期的到来。当然,大冰期的到来并不会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迅速。
也许你会说,我们现在气候挺温暖的,怎么会是冰期呢?
因为即便是大冰期也不是的完全的冰期,其中仍然存在次一级的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变化。系列动画电影《冰河世纪》的第二部《冰河世纪:消融》,其故事背景中冰川开始融化,就是间冰期来到的表现。第四纪末期冰期(距今近的一次冰期,11 万~1 万年前)以后,气候迅速变暖,进入了全新世间冰期。也就是在这1 万年里,人类迅速发展了起来。
然而就像前面说的,大冰期里有冰期—间冰期的循环,气候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都是存在的。一年有四季变换,一日有早中晚的温度变化。全新世以来,气候也有几个不同的变化阶段。在距今10000~8000 年,气温迅速上升,接近现代水平并发生小幅度的冷暖波动。这时候,已经出现了一些早期的新石器文化,比如浙江的上山文化(早约1 万年前)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距今8000~4000年的全新世中期,是一个较现代更为温暖的时期,浙江境内出现了跨湖桥文化(8000 年前)、河姆渡文化(7000 年前)等。其中在距今6000 年前后,气候为温暖,当时中高纬度地区陆地上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2~3℃。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的四大文明逐渐发展起来了,而良渚作为当时中华大地上为璀璨的星星之一,也是在这以后(约5300 年前)于杭嘉湖平原之上慢慢升起的。近4000 年来,全新世气候整体呈现变冷的趋势,气温下降到现代的水平,良渚文化的没落(约4300 年前)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期(因为早期测年数据没有做树轮校正,会与实际存在10% 左右的偏差)。此外,在近1000 多年里,还出现了较现代略为温暖的“中世纪暖期”(10~13 世纪,气温比现在高约1℃,中国的北宋开始到元朝结束)和比现在更为寒冷的“小冰期”(16 世纪早期至19 世纪中后期,明朝末期到清朝末年)。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开始有了大量的关于气温观测的系统记录。根据这些记录,总的趋势是,19 世纪晚期到20 世纪40年代,世界气温曾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20 世纪40 年代到60年代,世界气候有轻微的变冷;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世界气候又变暖,80 年代以来更为突出。这近一百多年的气候变化,受到人类干扰的程度越来越强,为人熟知的就是“温室效应”。这也是地球自诞生的数百万年来,人类头一次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在这之前,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程,或多或少,都受到气候环境的制约。
距今约4000 年前,全球气候进入了连续几个世纪的寒冷时期,这也是近5000 年间的个小冰川期。这次气候变迁又被称为“4000 年前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人类,放弃了南部的农耕居住地,印度河河谷的人们向东迁徙到季风降雨较多的地区,撒哈拉地区的游牧民族有的向南迁徙到草原地带,有的则向东迁徙到尼罗河河谷。在中国,此时的良渚渐渐没落,大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终建立夏朝。距今3800~3200 年,中国的气候开始变得温暖潮湿,夏朝覆灭而商朝建立。距今3200~2600 年,地球进入了第二个小冰川期,气候变得寒冷干燥,北方的人开始往南迁移,这段时期,周人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并继续对抗外来侵略和国内叛乱。2700 多年前,气候再度开始变得温暖潮湿起来,“褒姒一笑”,覆灭了西周,周朝迁都洛阳,自此进入了逐渐分裂的春秋战国时期。约2200 年前,刘邦项羽推翻了短命的秦朝,后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2000~1400 年前,地球进入了近5000 年里的第三个寒冷干燥的小冰川期,王莽借着2000 年前的这股寒流,谋朝篡位,建立了持续15 年的新朝,随后又被汉朝宗室后裔刘秀推翻,东汉建立。东汉政权统治了200 年后,中国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时期,社会名流们热衷于食用“五石散”,
此物食后身体发热,这股风潮想必和天气寒冷多少有些关系。约1400~700 年前,温暖湿润的气候再度降临,隋唐借着公元600 年前后的这股春风统一了中华大地。适宜的气候,使得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唐朝也兴盛了起来。这段温暖湿润的气候持续了差不多700 年。到了中后期,中华大地上各族势力也都逐渐发展起来,唐朝覆灭。看过《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北宋、南宋时期,大理、辽国、夏国、金国等国都有一定的实力。后,忽必烈结束了分裂,统一中国,建立元朝。700 年前,第四个小冰期到来了,元朝坚持了不到100 年,被饥寒交迫的农民推翻,蒙古贵族被赶回了北方大草原。公元1860 年,气候再度变得温暖,伴随这次气候变化的开始,人类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两次世界大战。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但凡气候发生变化的时期,人类社会总要出那么点乱子。气候寒冷时,北方游牧民族会因为水草不足,往南方迁徙。而在古代,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当气候变得恶劣,灾荒连连时,由于农作物收成不足,农民吃不饱穿不暖,必然要起义闹事,把矛头指向作威作福的封建统治阶级。而当气候条件较好,且持续时间较长时,人们(主要是统治阶级)则容易饱暖思淫欲,要么开始荒废朝政,要么开始穷兵黩武,必然要去挑些事儿的。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良渚始于5300 年前,终于4300 年前,其间是否发生过起义革命,囿于尚未发现文字系统和相关记录,现在已无从知晓。但是其古城及水利系统的测年时间差不多都指向5000~4900 年前,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良渚,或许可以称其为良渚王国吧,因为气候宜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其统治阶级乃至部分普通民众已不再满足于温饱,开始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如工程建设、宗教信仰。笔者个人认为,宗教信仰的起源是人类对所处世界的思考和阐释,以及对更好的未知世界的向往。
气候或许不会创造历史,但它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早期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集学术、科普、宣传于一体,汇集了几代考古人对良渚文明的全方位解读,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小组的努力下,终于付梓,以飨读者。请跟随丛书的指引,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走近良渚,读懂良渚,感知中华大地上曾经闪耀的文明之火;启迪智慧,凝聚力量,唤起我们心底历久弥坚的民族之魂。
前言
【总序】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刘 斌
时间与空间真是奇妙的组合,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浩瀚的宇宙,那些一闪一闪的星星,仿佛恒久不变地镶嵌在天幕中。然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光年是距离单位,宇宙深处星星点点射向我们的光线,来自遥远的过去。原来,时空的穿越,不过是俯仰之间。
考古,同样是这种俯仰之间的学问,由我们亲手开启的时光之门,将我们带回人类历史中每一个不同的瞬间。而距今5000年,就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
放眼世界,5000 年前是个文明诞生的大时代。世界上的几大流域,不约而同地孕育出早期文明,比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那么,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学界甚久。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文明标准,城市、文字、青铜器……我们逐一比对,中国的古代文明似乎到出现了甲骨文的商代为止,便再难往前追溯了。
考古学上,我们把文字之前的历史称为“史前”。在中国的史前时代,
距今1万年以来,在辽阔版图的不同地理单元中,就开始演绎出各具特色
的文化序列。考古学上形象地称之为“满天星斗”。然而,中国的史前时代长久以来被低估了。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夏商为文明探源的出发点,
以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无形中降低了周围地区那些高规格遗迹
遗物的历史地位,比如辽西的红山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太湖流
域的良渚文化、晋南的陶寺文化、陕北的石峁遗址……随着探源脚步的迈
进,我们才渐渐发现,“满天星斗”的文化中,有一些已然闪现出文明的
火花。“良渚”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的个案。
大约在 5300 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突然出现了一个尚玉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尽管在它之前,玉器就已广受尊崇,但在此时却达到空
前的繁荣。与以往人们喜爱的装饰玉器不同,良渚人的玉器可不仅仅是美
观的需要。这些玉器以玉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
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
或象征财富。那些至高无上的人被埋葬在土筑的高台上,配享的玉器种类一应俱全,显示出死者生前无限的尊贵。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
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这些玉器的拥有者是良渚的统治阶级,他们相信自己是神的化身,行使着神的旨意,随葬的玉器种类和数量显示出他
们不同的等级和职责范围。我们在杭州余杭的反山、瑶山,常州武进的寺墩,江阴的高城墩,上海的福泉山等遗址中,都发现了极高等级的墓群。
这就似乎将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分割成不同的统治中心,呈现出小邦林立的局面。然而,历史偏偏给了余杭一个机会,在反山遗址的周围,越来越多的良渚文化遗址被发现,这种集中分布的遗址群落受到了良好的保护,
使得考古工作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稳步开展。到今天再来回望,这为良渚文
明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否则,谁会想到零星发现的遗址点,竟然是
良渚古城这一王国之都的不同组成部分。
今天,在我们眼前所呈现的,是一个有 8 个故宫那么大的良渚古城
(6.3 平方公里)。它有皇城、内城、外城三重结构,有宫殿与王陵,有城
墙与护城河,有城内的水路交通体系,有城外的水利系统,作为国都,其
规格已绰绰有余。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
文明的要求。其实,只要打开思路,我们会发现,通行的文明标准不应成
为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生硬公式。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
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
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
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
如今,良渚考古已经走过了
80 多个年头。从 1936 年施昕更先生第
一次发现良渚的黑皮陶和石质工具开始,到今天我们将其定义成中国古代
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
;从 1959 年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
的命名,学界逐渐开始了解这一文化的种种个性特点,到今天我们对良渚
文明进行多领域、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良渚的国家形态愈发丰满起来。这一系列丛书,主要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致力于良渚考古的
中青年学者,围绕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
研究,集体编纂而成,内含极其庞大的信息量。其中,包含有公众希望了
解的良渚古城遗址的方方面面、良渚考古的历程、良渚时期古环境与动植
物信息、代表了良渚文明等级墓地的反山王陵、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良
渚高等级玉器、供应日常所需林林总总的良渚陶器……还有专门将良渚置
于世界文明古国之林的中外文明比对,以及从媒体人角度看待良渚的妙趣
横生的系列报道汇编。相信这套丛书会激起读者对良渚文明的兴趣,从而
启发更多的人探索我们的历史。
可能很多人不禁要问 :良渚文明和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关系?因为在 近现代历史的观念里,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不知道有一个“良渚”。其实,这不难理解。我们观念里的文明,是夏商以降、周秦汉唐传续至今的,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国家文明,是大一统的中华文明。考古学界启
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的就是了解初的文明是怎样的形态。因此,
我们不该对初的文明社会有过多的预设。在距今 5000 年的节点上,我们发现了良渚文明是一种区域性的文明。由此推及其他的区域,辽西可能
存在红山文明,长江中游可能存在石家河文明,只是因为考古发现的局
限,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些文明形态是否真实。良渚文明在距今 4300 年后
渐渐没落了,但文明的因素却随着良渚玉器得到了有序的传承,影响力遍
及九州。由此可见,区域性的文明实际上有全局性的影响力。
人类的迁徙、交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从未间断。不同规模、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动,造成了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区域性的文明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我们所能确证
的中国早文明,在这之后的 1000 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
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礼制规
范、等级社会模式、城市架构等文明因素不断地传承、交汇,直至夏商。其实,夏商两支文化也是不同地区各自演进发展所至,夏商的更替,其实
也是两个区域性文明的轮流坐庄,只是此时的区域遍及更大的范围,此时
的文明正在逐鹿中原。真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要从秦朝算起。这样
看来,从良渚到商周,正是中华文明从区域性文明向大一统逐步汇聚的一
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万万不可将之割裂。
2019年5月于良渚
书籍介绍
随着考良渚考古发掘工作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日益清晰。人的生产和生活都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由于良渚人长期以来的滥伐森林、开挖沟渠、修筑宫殿,人口的暴增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加上4200年的全球气候波动事件,加剧了这一地区环境的恶化,河流淤塞、水土流失、垃圾遍野,在洪水来临之时,农田尽毁,巫风盛行的良渚社会食不果腹,再也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波又一波的良渚人只得背井离乡,离开了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直到2000年后的战国时代,新的脚印踏足这里,才开始了新的繁衍生息。
本书从良渚文化出发,以图说的方式分三部分分别介绍良渚文化遗址的环境、动物和植物,勾勒出在环境背景下良渚先民的动植物利用图景及良渚社会的兴衰变革。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9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方便(652+)
- 体验差(382+)
- 经典(213+)
- 赚了(643+)
- 引人入胜(389+)
- 四星好评(403+)
- txt(460+)
下载评价
- 网友 林***艳: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晏***媛:
够人性化!
- 网友 堵***格:
OK,还可以
- 网友 家***丝:
好6666666
- 网友 郗***兰: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国***芳:
五星好评
- 网友 曾***玉: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孙***夏: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通***蕊: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仰***兰: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喜欢"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良渚文明系列丛书"的人也看了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这个世界没了书 小酷哥哥 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再生育技术服务指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时空反演对称光学系统中的非线性波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警察培训:关键问题分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PNSO恐龙博物馆:中国恐龙4赵闯杨杨文青岛出版社鑫隆博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移动通信原理(第2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二十二对染色体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植物是这样种的全套8本幼儿园大中小班自然科学认知书绘本3-6-7-8岁少儿自然科普知识书百科全书课外阅读书揭秘植物睡前故事书 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京胡入门基础教程 孟宪德 现代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教育哲学通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天下商帮·大结局(《掌舵》后龙在宇潜心之作,开创历史政商小说新格局) 朝廷能放心,生意才长久!《掌舵》后龙在宇潜心之作,开创历史政商小说新格局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疾病病例精解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材料员一本通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2021年监理工程师考试用书:建设工程进度控制(土木建筑工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花卉园艺工(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辅导练习(第二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正版库存轻度瑕疵】皮肤性病诊疗及处方手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迪士尼学前思维训练闯关150题(4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朗文中阶英语词典(英英版)——适合广大英语学习者和教师的学习型词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8分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