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文学经典译著·虹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俄苏文学经典译著·虹 俄苏文学经典译著·虹精美图片](https://img3m5.ddimg.cn/6/34/25579725-1_h_5.jpg)
俄苏文学经典译著·虹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描绘了一幅灾难中的苏联人民的真实图画,被德军占领的村庄面对的是敌人黑黝黝的枪口,屈辱、悲愤、痛苦折磨着留下来的妇孺老弱,他们怀着对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配合游击队跟敌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内容简介:
《虹》描绘了一幅灾难中的苏联人民的真实图画,被德军占领的村庄面对的是敌人黑黝黝的枪口,屈辱、悲愤、痛苦折磨着留下来的妇孺老弱,他们怀着对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配合游击队跟敌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瓦西涅夫斯卡娅像一个雕塑家一样,运笔如刀,刻划了在法西斯铁蹄蹂躏下奋起抗争的人物群像,特别是女游击队员娥琳娜的形象感人至深。娥琳娜被捕后,敌人当着她的面枪杀了她刚出生的儿子,她受尽折磨,坚贞不屈,英勇牺牲。娥琳娜和其他村民的苦难象征了苏联人民的集体苦难,她坚强不屈的形象代表了不可战胜的斯大林苏联坚不可摧的胜利信念和英雄气概。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作者:瓦希列夫斯卡娅(1905—1964),苏联女作家,原籍波兰,代表作有《虹》《祖国》《大地的苦难》。1934年,瓦希列夫斯卡娅反映波兰社会下层人民困苦生活的小说《日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来又接连出版了《祖国》《大地的苦难》。此外,她也曾在苏联报刊上发表论文、小品和短篇小说。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爆发后,她以记者身份和红军战士并肩战斗,写下了《党证》《一个德国士兵的日记》《为了胜利》等一篇篇纪实性的报道,为之后的小说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曹靖华(1897—1987),原名曹联亚,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1920年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俄文,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7年4月,重赴苏联。1933年回国,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59年—1964年,任《世界文学》主编。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获苏联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译序
一
瓦西列夫斯卡娅原籍波兰,
1905年生于波兰克拉科夫市城郊。父亲是富于国家思想的波兰革命者,平时埋头于社会工作,对孩子的教养很少注意。作者幼年时,可以说没有人照料,自己长大的。她家在工人区,她的住宅是工人区里的一所大房子。那时同她一起玩耍的,尽是些衣服褴褛的穷孩子。这些小朋友的悲惨生活,在她幼稚的心灵上留下了不灭的印记。
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她同祖母和姊妹们都住到乡下去了。
波兰富于国家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分子,这时都大为活跃起来。他们不明白帝国主义大战的本质,希望战争能帮助波兰解放。作者的父母,就是属于这派的革命活动者。他们也被卷入这次大战的旋涡,都全身心投入社会活动去了,好几年都没有顾及自己的孩子们。孩子们挨着饿,忍受着战时农村的一切艰苦,同农民一起过着穷困的生活。
作者这时同农民的孩子们一起参加田里的劳动,同他们一起忍饥受饿,一起去采野果子,在篝火上烘蘑菇。
在农村,她次接近了农民,理解了农民的生活,这些使她后来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者。这些印象,根深蒂固地深入到她的意识里,使她后来的创作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使她的作品成为真正人民的作品。
1917年底,作者的父母把这个在农村“长野了”的小姑娘,带到城里受教育去了。她进了克拉科夫的中学,过起正常的生活来。
1918年,产生了所谓“独立波兰国”,作者的父母为它曾经奋斗了多年。他们希望这个波兰国能解决一切民族问题,他们以为正义、自由和民主将同这个新国家一起出现。可是独立的波兰一开始,这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就看出社会上种种不是他们所预期的现象。她看到这里实质上同从前一点改变也没有。为了真理,为了正义,为了自由与幸福而奋斗,这是她所决定的道路。
作者一进大学,就卷入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的狂涛。
1923年,她参加了克拉科夫的工人运动。这时她一面在大学读书,一面出席工人大会做报告、演说,即刻成为极有说服力的动人的演说家,成了人民的喉舌。
1927年她从大学语言科毕业后,就当起教员来。几年光景,她转了不少学校;因为她的自由思想和参加工人运动的经历,她到处遭到学校当局的解聘。后来,在学校教书和在机关服务已完全不可能,她就到烟草工厂去做工,可是在工厂也同样碰钉子,厂家向她一瞟,就冷冷地说我们需要的是工人,而不是煽动家。
她的第二个丈夫(个丈夫是一个革命的大学生席曼斯基,已故)
——马里安·包加特柯,是一个进步的石匠,是克拉科夫工人运动领导者之一,他在这儿也无法立足了。他们夫妇俩就带着女儿,被迫离开克拉科夫到华沙去了。
在华沙,作者在波兰教师联合会找到一点工作。初,她在该会出版的儿童杂志做校对,后来做编辑。在整个黑暗的局面下,工作意义的重要与条件的艰苦是不待说的了。
后来她担任编辑工作,同她过去教书时一样,并不曾放下革命活动。如果说她像一团火,那她的火焰只有比过去更炽烈了。当时她所领导的波兰教师的罢教,就是一个例子。这是波兰教师破天荒的创举,罢教持续了三个月。
这以后,她的生活更陷入了绝境,一切生存的道路都断绝了。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困的煎迫,艰苦的考验,对她都不过是一种砥砺,她只有更昂奋地向自己理想的道路上迈进。
她的紧张的革命工作,一直持续到
1939年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大战爆发了。平时只善于镇压人民的、像纸扎的波兰政府,一遇到战争的烈焰,就即刻火化了。
作者在遍地烽火里,踏着变成焦土的城市和乡村,步行六百公里,到达苏联边境,到达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她觉得这是到了老家,到了真正的故乡。她在这里受到苏联人民的盛大欢迎,受到苏联人民骨肉之亲的关怀,他们欢迎这位为自由而战的坚强的女战士,关怀这位杰出的战斗的女作家!
她被苏联人民选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参加建设新生活的工作。
从卫国战争爆发的天起,她就执笔从戎,投身于大战的血火中,加入反法西斯侵略的武装行列里,担任随军记者和部队文化工作,出生入死,以至今日。
二
瓦西列夫斯卡娅是一位革命者,一位为自由,为光明而斗争的勇猛坚强的战士,同时也是一位战斗的、天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写作和她的革命活动是分不开的,也可以说,写作对她而言是战斗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她认为自己的作品,只是为达到更高尚目的的一种手段,是反抗恶势力的一种工具。她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说:
“在劳动者为自己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里,书籍也是一种武器。”艺术对于她,重要的是在活的形象里,表现人民真实生活的有力工具。这是她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也就是上边所说的,创作是她的战斗生活的一部分。
在艺术上,她首先要追求的是真实。在《大地在苦难中》一书的后记里,她说:
“我没有写过一件不真实的事件,我的人物没有一个不是从活生生的现实里取来的。”她的手法是真实,勇敢,锋利,明快。她没有怪诞的譬喻、华丽的形容语、矫揉造作的对比与浮光掠影的空谈。她所写的一切,都是严肃,庄重,质朴,大方。
她注意的是尖锐而迫切的现实问题,她厌恶那些把文艺当作防空洞的逃避现实的作家。换一句话,她是不主张
“文艺无用论”的。
鲁迅先生说: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瓦西列夫斯卡娅是不怕这悲惨的人生的。在她的作品里,处处写到生活的悲惨,可是这儿却没有悲观的阴影,没有消沉、绝望的色调,相反,她的作品里,处处充满着豪迈、勇壮、刚毅、乐观的精神。她爱人民,相信人民的力量,她的著作就是指引人们向光明挺进的火炬,是鼓舞人们为自由而战的号召。她的现实主义,是革命的、乐观的现实主义。
她很早就开始写作,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已经开始写抒情诗。
后来同她的第二个丈夫从事工人运动的时候,有一次五一节来到了,她丈夫为五一节晚会的游艺节目找材料,在书里找来找去没找到适当的材料。瓦西列夫斯卡娅就自己动手写起来。几天之内,她为游艺会写了小调、集体的和个人的朗诵诗、剧本等,整整写了一整套节目,当时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这使她又想起自己的文学才能来。过了些时日以后,她有一次探监回来,就把自己所见的写了一个短篇小说,登到《华沙日报》上,接着又写了一些。过去她在旧货市场,在大街小巷所得到的下层生活的悲惨印象,现在都来到她的笔下了。
等作者了解到自己的这些作品起了一些作用的时候,她就永不搁笔了。于是她今天写一篇公司雇用仆役的速写,明天写一篇砖瓦厂工人生活的素描,日积月累,从这些报告、速写里,后来就产生了她的部作品
——《时代的面貌》,反映了波兰社会下层在饥寒线上呻吟、挣扎、苦斗的一面,是波兰城市工人悲惨生活的记录。费了几许周折,这部著作才在1934年出版(1935年出版俄文本)。
这部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作者回忆道:
“我收到一位革命工作者的信。信上说,他艰难的时候,我的书给他一种斗争的勇气和新的力量。有好多人对我说,他们读了《时代的面貌》,对过去好多不明白、不知道的事情,现在都明白,都知道了。于是我懂得在劳动者为自己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里,书籍也是一种武器。于是当生活在我面前提出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现象的时候,当我看见强暴和不公平的时候,我就写书来抗议,来把实际情形告诉人们,帮助他们来奋斗。”
这些话同时也说明了作者创作的动机。
她在这儿写社会生活的黑暗面,写大多数人民的痛苦,可是她除了写这些痛苦、穷困以及由穷困而来的生理上的退化和道德的沉沦以外,她能揭示,能表现出被现实社会所绝灭的这些人物的高尚、勇敢、自我牺牲、渴望自由的精神。因此作者从她的部著作问世起,就被尊为与高尔基并列的大家了。如果说高尔基是俄国革命的海燕,那么瓦西列夫斯卡娅可以说是新波兰的先驱者。
她的第二部著作是
1935年出版的《祖国》(1936年出版俄文本)。小说写雇农生活的暗淡。
作者还在克拉科夫附近学校教书的时候,就认识了一个饥寒交迫、沉默寡言的老雇农。她看了他住的比主人的牛栏还不如的小棚。看了他的生活,她才知道这个可怜的老头,从前曾积极反对过帝制,坐过牢
……后来他为“独立波兰”奋斗过,以为“自由的波兰将没有外来的侵略者”,“那儿将有真正公道的人民幸福的生活”。“独立波兰”来到了,而人民却只有幻灭,幻灭。“真正的祖国,在那里人民是可以得到真正自由幸福的。”这是她在这部书里所得的结论。
她的第三部著作是
1938年出版的《大地在苦难中》(1939年俄文本出版)。这是她到华沙以后,在紧张忙碌的社会工作中写成的。
在长篇小说《祖国》里,读者还可以看到饥寒交迫的雇农,在羡慕尚能温饱的
“自由的小掌柜”,而二十年间的“独立波兰政府”的存在,使这些尚能温饱的“自由的小掌柜”,也丧失了所有的一切,陷于一贫如洗的惨境。“森林——是地主的,水——是地主的,耕地、草原——是地主的,总之除了空气以外,一切都是地主的”……波兰的农民,由于破产而几乎陷入绝种的境地。于是人们求生的野火,到处燃起了。这是作者在《大地在苦难中》所展示给读者的。
她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是
1940年在苏联出版的《沼泽地上的火焰》(卷)。这是在“独立波兰”崩溃的前夜完成的。这部手稿在苏联用波兰文、白俄罗斯文、乌克兰文、俄文以及苏联其他好多文字出版。
作者到苏联以后,在沸腾的工作里依然继续写作。她除了在《真理报》《消息报》《红星报》及其他苏联报纸杂志上写论文、小品、短篇小说外,还写了两本儿童小说:《柳树和人行道》及《阁楼》,写了剧本《巴尔杜什
·戈洛瓦茨基》和《沼泽地上的火焰》(第二卷)。
卫国战争的飓风,把她卷到前线上,投到炮火里了。她身着戎装,同红军战士们并肩驰骋于疆场上,将自己所目睹、所体验的活生生的可歌可泣的事实,除了写成许多报告和短篇小说之外,在戎马倥偬里,又完成了一部碑石似的巨著,这就是苏联评论界誉为
“苏联文坛上的重大收获”而荣膺1942年度斯大林一等文艺奖的《虹》。同时她还根据这本小说,写了一个电影剧本。想不久之将来,这部作品就会在银幕上与观众见面了。
三
苏联文坛上的盟主,两次获斯大林一等文艺奖的阿
·托尔斯泰,于1942年11月18日,在苏联科学院做了一个报告,题目是《二十五年来之苏联文学》,他在报告里说:
“苏联文学,在这次战争里,开始了新的时期:它走进战壕,来到工厂,成了指战员们活的和直接的呼声,差不多成了人民的创作了。”
在同一报告里,托氏又说:
“今天的苏联文学,达到了道德和战斗的俄国人民的英勇事业的峰。今天的苏联文学,是真正的人民的文学,是全体人民所需要的高超的人道主义的艺术。这样的作品,如万·瓦西列夫斯卡娅的《虹》等。”
《虹》的出版,是苏联文学上的一件大事,是卫国战争中苏联文坛上一部辉煌的巨著,被誉为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品”。小说里所表现的一切,都是作者深刻观察到、体验到、思索到的。她同红军一起辗转于乌克兰战场上,同红军一起走了许许多多乌克兰乡村。《虹》是她在这次战争的血火里,亲身观察、体验、思索的结晶,是用心血凝成的碑石。这不是空想,不是虚构,而是苏联卫国战争中一段悲壮的史实。
在苏联妇女反法西斯委员会的电讯稿《瓦西列夫斯卡娅访问记》里,作者谈到《虹》的来历说:
“当我和红军部队在一起时,我有机会访问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村庄。在敌人占领过的一个村庄里,我看见一个年轻女子,在同她两个将要疏散到后方去的孩子话别,而她自己却留在村里,参加了游击队。
“在路上,我们又看见一个老农妇,提着一只篮子走着。我们叫她搭我们的车走,可是她拒绝了:‘我要留在这儿帮助游击队。不管怎样,我一定要活得值得。’这两位苏联妇女,也正像其他千千万万的妇女一样,正准备用一切代价来保卫她们的祖国。
“在乌瓦洛夫城郊的一个村子里,有人告诉我一个平常农妇的故事,这农妇的名字叫亚历山德娜·戴丽曼。当德国人占领了她的村子的时候,她就逃到游击队里,同游击队一起去打德国人。初,她在游击队里烧饭、洗衣,后来就被派出去担任侦察工作,她常常提供许多宝贵的情报。部队里,从没有一个人想到她是怀孕的女子。为了不让人阻止她去担任重要的工作,她尽可能地隐瞒了自己怀孕。可是产期逼近了,她就决定回到村里去。一连三天她都顺利地躲过了敌人,可是第四天就被敌人抓去了。在冰天雪地里,这个将要生产的女子,被剥成裸体。深夜里,德国人赶着她在街上走,叫她指出哪些是游击队员的家庭。
“早晨,德国兵把她痛打一顿,就把她关到柴棚里。她在柴棚里生了一个儿子。德国人又开始折磨她,威吓她,要把她的儿子杀死。她始终顽强地反抗,后,德国人恼起来,就把她的儿子杀了,把她也投到冰河里。
“这个女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我真被苏联妇女这种道德上的力量所折服。在战争期间,我更有机会看到这些妇女的榜样,在我所写的这个电影剧本里面,这位牺牲了的女英雄亚历山德娜·戴丽曼,是一个主角,这儿改名为娥琳娜。在我描写这些女英雄的时候,我不借助于任何想象,差不多每一个人物都是从真实生活中描绘出来的。”
在艺术手法上,作者在这部作品里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作者一开始就用戏剧性的描写,擒住了读者紧张的注意力。
严冬。在冻成石头似的地上,躺着一个青年。他的太阳穴上有一个小伤口,一只脚掌冻裂了,露着骨头。母亲悲哀地沉默着,站在死者跟前。她低语着:
“好儿子……”作者在这儿写了母亲探望阵亡的儿子的情形:
“她没有哭,干巴巴的眼睛望着,看着,感受着这一切,感受着儿子的黑铁似的面孔,感受着太阳穴上的小孔,脱落的脚掌和那表现出临死痛苦的迹象——那像弯爪似的痉挛地插入雪中的手指。
“女人把向后撂着的黑发上被风吹来的雪,轻轻抖了一下。一缕黑发,覆在额上。她不敢去动它——那缕头发,贴到伤口上,长到伤口上,被血粘住了。
“每当她来到这儿,她总想把这缕头发揭去。可是她不敢碰它,不敢动它,好像这样会刺痛他的伤口,给他带来新的痛苦。
“‘好儿子’……
“焦干的嘴唇,机械地低语着这的一个字眼,仿佛他能听见,仿佛他能睁开沉重的黑眼皮,用亲人的灰眼睛看一眼似的。
“那女人死死地发呆,眼睛凝视着黑脸。她觉不着冷,觉不着两膝发麻。她望着。
“一只乌鸦从山谷里一棵孤树上飞起来,沉重地鼓着翅膀,兜了一个圈子,落到灌木丛下的一堆褴褛上,歪着头,凝视着。殷红的血斑,浸透了被子弹打穿的呢小褂。乌鸦凝然不动地待了一会,仿佛在沉思,后来就用嘴啄起来,起了一阵砰砰声。严寒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把一个月前留在这儿的一切都变成石头了。
“女人从麻木里清醒过来。
“‘啊什!’
“乌鸦艰难地飞起来,又落到几步远的盖着雪的一具尸体上。
“‘啊什!’
“女人拾起一个冻结的雪团,向乌鸦掷去。乌鸦跳了一下,懒洋洋地飞到树上原来的地方。女人站起来,叹了一口气,又对儿子望了一眼,就回到小路上去了。”
这儿所表现的严寒,太阳穴上的伤口,伤口上粘的一缕头发,冻裂的脚掌,外露的骨头,啄尸的乌鸦
……这是名雕刻家用刻刀在钢板上刻出的一幅钢刻。作者的崇高思想,通过明快的刀锋,表现得非常苍劲,凸出,真切,感人。作者在这儿显示了文字巨匠的手法。
乌克兰
……一个平平常常的村子。这样的村子有千千万万呢。一个月以前,这儿充满一片升平气象,处处腾起悠扬的乌克兰的歌声和清脆嘹亮的姑娘们的欢笑。人们相亲相爱地工作着,过着自由的、幸福的、升平盛世的生活。
德国人打来了,悠扬的歌声消失了,姑娘们的笑声静寂了。他们受着侮辱,毒打,迫害,掠夺
……绞首架成了德国侵略者政权的象征。
村子空起来,留在村里的尽是妇孺老弱。少壮的男子都加入了红军和游击队,同敌人拼命去了。
村子空起来,可是德国人在这里就像在被围困的要塞里似的。
当地人民的沉默和充满憎恶与愤恨的眼光使侵略者胆寒。甚至夜间守卫的士兵们,连自己的影子都怕起来。村子被占领了,可是并没有把它征服。红军士兵们从这些妇孺老弱口里得到需要的情报,得到一切帮助。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想征服这个村子,想使这个村子同红军、同游击队断绝一切的联系,想在村子里弄到给养,可是拷打、屠杀及一切惨绝人寰的方法都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在隆冬的一天,天空出现了虹。迷信的德国士兵们都不安起来:这种奇怪的现象,有什么意思呢?当地的卫戍司令
——顾尔泰上尉,也不安起来。可是他想安慰自己。
“听说虹是吉兆吧?”德国军官对一个老太婆问道。
“是的,是的,听说虹是吉兆……”她怪腔怪调地答道。
德国人预感到他们这些暴行是要遭到报复的。当地居民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德国人狂愤起来,采取了血淋淋的高压政策。
敌人对待娥琳娜的残酷,恐怕会像利刀似的刺入读者心里:
“这时月明如昼。月光把全世界都变成了一块天青色的冰块。费多霞清清楚楚看见:一个裸体女人,在通往广场的路上跑着。不,她不是在跑,她是向前欠着身子,吃力地迈着小步,蹒跚着。她的大肚子在月光下看得分外清楚。一个德国士兵在她后边跟着。他的步枪的刺刀尖,闪着亮晶晶的寒光。每当女人稍微停一下,枪刺就照她脊背上刺去。士兵吆喝着,他的两个同伴吼叫着,怀孕的女人又拼着力气向前走,弯着身子,打算跑起来,向前跑五十米——那士兵强迫他的牺牲者转过身来,向后跑五十米——于是又照样,又照样做起来。刽子手们笑着,他们粗野的笑声,传到屋里来。”
娥琳娜跌倒了又爬起来,爬起来又跌下去,走着,走着。她从哪来的这股劲呢?恨敌人,爱祖国,这是她力量的来源。她知道:朋友们的千百只眼睛,都隔着村里的窗子望着她;她知道:敌人是企图把她这至死不屈的精神摧毁。
村里的妇孺老弱也都明白:
“这不是娥琳娜,而是全村裸着身子,被士兵的狞笑声追逐着,在雪地上走。这不是娥琳娜,是全村人的脸跌倒在雪地里,被枪托打着,又艰难地爬起来。这不是从娥琳娜腿上往冰冻的雪上流着血,这是全村在德国人的铁拳下,在德国人的铁蹄下,在德国强盗的奴役下流着血。”
侵略者在这儿把一切残暴的方法都用尽了。而
“命运本身,也给他送来一个绝妙的方法”——这个被摧残的女游击队员,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她的儿子啊。她幻想了一生,希望了一生,这的儿子终于出世了。德国军官就利用这“命运本身给他送来的方法”,想激起她的母爱,企图用这孩子的生命来换取她的口供,叫她供出“使全区恐怖”的这支游击队的所在……
但娥琳娜把她爱的,希望了一生的独子,献到祖国的祭坛上。
她,这位女游击队员娥琳娜,是苏联一位真实的女英雄。这是作者根据真正的事实创造出来的典型,是根据
1941年11月,莫斯科州乌瓦洛夫区一位著名女英雄、女游击队员亚历山德娜·戴丽曼写成的。她就是这样被德国人虐杀的。
德国人企图用铁与血征服苏联人的心,把他们变成自己恭顺的奴隶,可是结果不但不可能,而且适得其反:
“德国兵用刺刀,用铁拳,让农民认清了他们是什么东西。他们不晓得,甚至没料到他们还教会人们一件事——就是从前的苏维埃政权是什么。在任何一个村子里,只要德国用血与泪的统治,在那儿维持过一天,那儿千秋万代都不会再有人对苏维埃政权不满、怠惰和冷淡了……生活本身用残酷可怕的教训,教育了人们。”
“村里有三百户人,每户都有人去从军。”作者在章里的这一句话,照彻了全部的作品。这是一条血的纽带,它把村子和红军牢牢地捆在一起了。村里有三百户人家,每家都有母亲。伟大的母爱,穿珠似的,把全部小说穿起来。由这伟大而深刻的母爱里,产生了对敌人的憎恨。每位母亲都有儿子,儿子们都参加了红军,而全体红军,都成了每个村子的骨肉之亲的儿子们了。
母亲,大战中的母亲啊,世界文学宝库里不知有多少这样母亲的典型啊!当
1854年克里米亚大战的时候,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写道:
在世上我窥见了一些
圣洁的,真诚的眼泪
——
那就是可怜的慈母的眼泪啊!
她们忘不了死在血泊里的自己的儿子,
那就好像
垂柳扶不起自己的折枝
……
这是当时文学上有力的典型。可是《虹》的作者所写的母亲,却是没有哭泣,没有眼泪的。
当女游击队员娥琳娜被捕,被关押在板棚里,母亲玛柳琪深夜打发自己十来岁的儿子,偷着到板棚去送面包,德国人把他打死了,小女儿芝娜哭起来。可是母亲对女儿说:
“你别哭了。米什卡是同红军士兵一样死去的,你明白吗?他是为了正义的事业牺牲的,德国的子弹把他打死了,你明白吗?”
老太婆费多霞的儿子瓦西里,在村子附近的山谷里阵亡,已经一个月了,德国人不准收尸。她天天挑水的时候,偷着去看他。她不哭,只用
“干巴巴的眼睛”,呆呆地凝视着“变成乌木似的儿子的尸体”。隆冬的深夜,敌人把女游击队员娥琳娜的衣服剥光,用刺刀在大街上赶着的时候,费多霞隔着窗子望着,她“不哭,不叫。黑血在心里凝结起来了。……她硬着心肠,看着娥琳娜”,“不,这儿没有怜悯的余地”。
当敌人把一个女子马丽亚扣留在司令部里作人质的时候,这被扣留的女子对另一个女子说:
“不要紧,玛柳琪,不要紧……把我的孩子带到你家里去吧。”被扣押的五名人质从沉默的人群前面走过去。马丽亚突然转回身来,对未被扣留的村人用清楚、有力的声音喊道:“不要紧,不要紧。你们坚持住,别屈服!别惦着我们!你们坚持到底!”押送的德国兵照她胸上给了一拳,她踉跄了一下,挺起胸来,高高地昂着头走了。
敌人把鄂西普也扣留作为人质,马上就要枪决了。他的女人一回到家里,就做起活来。敌人是看不见她的眼泪的。她说:
“可是我想:你看着吧,你等着我哭吧,这你可等不着,不!你这狗杂种,我在你面前决不哭。将有一天,叫你哭,叫你流着血泪哭!可是乡下女人是刚强的人,你对她们什么办法也没有……”
德国人把女游击队员剥得精光,在隆冬的深夜里赶到街上去;当面把她期待一生的的刚生的儿子杀死;当面把孩子的尸体投到冰河里;后,把她用刺刀刺死,投到冰河里。可是她始终没流过一滴眼泪。
儿子死在敌人手里,这在慈母心里燃起复仇的愤火,这愤火比一切眼泪,比一切悲哀都强烈得多。在这儿,一切个人的悲哀与苦痛,都融成了对敌人的憎恨与报复。这复仇的烈焰,烧干了慈母的眼泪。老太婆费多霞说:
“这儿没有怜悯的余地。”怜悯在这似海的深仇里也溶解了。
作者拿虹作为这部杰作的象征,
“虹是一种吉兆”,这是胜利的象征,是胜利的预兆,像鲜花瓣似的温润、柔和、纯净而灿烂的虹光,照彻着这部作品,照彻着这部作品人物的胜利的信念。“这是战争啊。铁、血、火袭击到村子上了。可是这儿的一切人,都充满着坚决的信心,这信心在可怕、惨痛的日子里,支持了这村子。相信自己的军队会回来,相信后的胜利是他们的。”
留在村里的妇孺老弱,每分钟都相信红军会胜利的,每分钟都切盼着红军回来。当村子的上空出现了带着红星的飞机的时候,一月来像死绝了似的村子,突然间沸腾起来:
“‘我们的,我们的!’他们欢天喜地地叫着。……到处人山人海。屋前是跪着的妇女,大街上孩子们像一群麻雀似的在乱跳,老头子们向空中飞翔的铁鸟挥手。”
被押的五个人质,三天的期限一过,就要被枪决了,可是他们却说:
“力量在于坚持到底,决不让步。力量在于不该作声的时候决不作声。叫敌人从你嘴里连一个字也掏不出来。主要的是要晓得,到头来他们中间没有一个能从这儿活着逃出去。……”
村里有三百座房子,除了德国人从那儿把居民赶到雪地里的那些房子以外,在每一座房子里的人们,都在受苦,在等待,在哭泣,但他们用坚定的希望安慰自己,用给自己增加力量的魔语安慰自己:我们的军队要回来的。
红军的先头部队回来了。战斗在村里开始了。这些妇孺老弱,都拿起禾叉、斧子,同敌人拼起来。
被德国人强奸、被押作人质的、全村漂亮的姑娘,集体农庄秀的女庄员
——马兰,她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疯狂地握着步枪的枪筒,眼里冒着火,乱发在可怕的、昂奋的面孔周围飘动,她猛力一挥,这后一个德国人——司令官顾尔泰上尉,在她的枪托猛击下,完结了:
“……顾尔泰躺在板棚后的深雪里。一只眼睛被枪托打出来了。另一只眼睛,直直地瞪着头上的天……到处都静悄悄的,枪声都停止了。他不欺骗自己,他明白自己的部队都被打光了,那些人胜利了。绝望就像利爪似的,刺到他心里。……他用的一只眼睛,凝视着辽远的晴空,仿佛要在那儿找到答案似的。他看见了虹:从地平线这端插到那端的巨大的半圆,连接天与地的一条光辉灿烂的带子,放着温润饱满的光彩。回忆在模糊的脑袋里一闪:他在哪儿看见过这样的虹呢?噢,是的,在那场暴风雪飞扬以前……当时那女人说了些什么呢?她肯定说虹是吉兆。顾尔泰上尉呻吟起来。虹射着愉快的光辉笑了。它是一种吉兆——可不是他的吉兆啊。虹愉快地放着光辉,可是陷入黑暗里的他,已经看不见这虹了。”
侵略者毁灭了,被占领的村子收复了。沉默了一个月的人们的嘴巴都张开了。到处都是欢笑。歌声在冰冷的空中,在万里无云的晴空里响彻着。到处沸腾着恢复的工作,都要
“在天,要在太阳落山,夜晚到来之前,让德国人在村里三十天来的统治,连一点痕迹都不叫它留下”。
“虹从东方伸向西方,这条光辉灿烂的带子,把天与地连接起来。”灿烂的虹光照耀着无限的远极。收复村子的部队,继续向西方进军了。
虹,这儿充满着全民对敌作战的胜利的信心,充满着崇高的爱国的热情。字里行间都贯穿着一种思想,都充满着一种热情:苏联人民是不可征服的,苏联人民永远不会做德国人的奴隶!灿烂的虹光,照耀着人民反侵略者的伟大胜利的前途!
四
日寇的凶残,同德国侵略者可说是一丘之貉。《虹》里边所写的苏联人民遭受的灾害,我们的同胞在多年的抗战里真是饱尝了的。而我们同胞在艰苦的条件下,所表现的英勇斗争的精神,也是世界人士有口皆碑的。
近从沦陷区来的人,常常告诉我们,那儿的同胞,在水深火热中,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同时,他们切盼着我们的军队早日驱逐敌寇,解放故土,得到真正的解放。他们真正同《虹》里所写的在德国铁骑下呻吟的苏联人民一样,
“眼巴巴地切盼红军回来”。我们沦陷区的同胞,对自己的军队的到来,也真是望眼欲穿了。他们在日寇铁骑下,呻吟着,期待着,坚持着,奋战着,怀着坚强的信念,相信后的胜利是我们的。
《虹》是一部小说,是用心血凝成的一部现实的艺术杰作,同时也是强有力的战斗号召,它号召爱好和平、爱好自由的人民,万众一心,有我无彼地毁灭野蛮、凶残、黑暗的人类的公敌
——法西斯侵略者。
《虹》不但使我们看清了德国侵略者的凶残面貌,使我们惊服于苏联人民不分前方后方、不分男女老少所进行的坚决英勇的苦斗,而且使我们的同胞更感到日寇野蛮凶残的可怕,更可以激发我们同胞抗战卫国的热情,坚定我们对于抗战胜利的信心。
“虹是一种吉兆。”是的,它是全世界爱好自由、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吉兆,是反侵略者的吉兆,它不是独裁者的吉兆,而是民主和平的吉兆。
虹在这部作品里,是一种象征。这是光明战胜黑暗,文明战胜野蛮,人道战胜暴力,公理战胜强权的象征,是人性战胜兽性的象征。
灿烂的虹光,照耀着苏联人民反德国侵略者的伟大胜利的前途。这是真理,这是历史的轨道。
灿烂的虹光,也已经照耀着太平洋上毁灭日寇的伟大胜利的前途!
团结,抗战,向这虹光照耀的前途迈进!
五
《虹》初发表于
1942年8月25日至9月27日的莫斯科《消息报》上。刊完不久,就得到友人由远道航寄的全份剪报。全文共分九章。阅后就开始介绍。至今年4月底,译至后一章的时候,忽又收到航寄的俄文单本,同报纸上所发表的一对,这儿不单分为十章,而且从头到尾,都来了一个根本的大改造:有时改动一个字,有时增删几句,有些地方竟增加了一两千字(全书约增加一万五千字)。单本的确比初发表者好得多。一个字的更动,作者都细心考虑过。作者这种精益求精、丝毫不苟的态度,真可佩服,同时也是写作的人所应当取法的。
译稿呢,这时也从头做起,一手指着单本原文,一手指着根据报纸的译稿,一个字一个字地校改起来。分段不同的,用红笔批注出来,能填到夹缝里的,就填到夹缝里。夹缝里填不进去的,就另纸写出,剪下,贴上去。这校改、剪贴和批注的工作,所费去精力与时间,结果竟比重译一遍还多。而我自己却毫不感觉厌倦,相反,在赤日铄金的酷暑里,在亢旱得令人难以呼吸的烦躁里,忘却了琐事的烦扰,熬着生活的煎迫,用无限的精力与兴会,来贯彻我的工作。
作者原作用波兰文写的。俄文译者为叶
·吴希耶维奇。单本于1942年底由莫斯科国家文学书籍出版局出版。
中译本里的注解,均由译者所加。
1943年8月27日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此套书可谓:
1、影响中国的红色文化: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反法西斯战争……历史惊涛化作笔底风雨,唤醒几代中国人。
2、著译合一的典范佳作:鲁迅、耿济之、郭沫若、茅盾、蒋光慈……群星璀璨,以笔为桨,载你重游伏尔加
3、左翼文人的纸上蓝图:现实主义、人道精神、历史使命感……重塑疗救社会病痛、改造民族灵魂之文学
媒体评论
这套丛书选择了
1919年至1949年介绍到中国的近五十种著名的俄苏文学作品。1919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对于中国俄苏文学译介同样如此,俄苏文学译介自此进入盛期并日益深刻地影响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套丛书的出版既是对“五四”百年的一种独特纪念,也是对中国俄苏文学译介的一个极佳的世纪回眸。
——学者 陈建华
翻译活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开始,一直贯穿到左翼文学运动的始终。
……人们从中了解世界文学的历史及其发展,汲取先进思想文化的养料,学习创作的方法,以此推动创作,深化理论,建设中国自己的鲜活的文学。甚至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学,也就不会有其辉煌的历史。 这套书汇聚了俄苏文学的名家、脍炙人口的名作、名震遐迩的名译,既有文学欣赏价值,也有历史文献价值。
——学者 王锡荣
书籍介绍
《虹》描绘了一幅灾难中的苏联人民的真实图画,被德军占领的村庄面对的是敌人黑黝黝的枪口,屈辱、悲愤、痛苦折磨着留下来的妇孺老弱,他们怀着对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配合游击队跟敌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瓦西涅夫斯卡娅像一个雕塑家一样,运笔如刀,刻划了在法西斯铁蹄蹂躏下奋起抗争的人物群像,特别是女游击队员娥琳娜的形象感人至深。娥琳娜被捕后,敌人当着她的面枪杀了她刚出生的儿子,她受尽折磨,坚贞不屈,英勇牺牲。娥琳娜和其他村民的苦难象征了苏联人民的集体苦难,她坚强不屈的形象代表了不可战胜的斯大林苏联坚不可摧的胜利信念和英雄气概。
这部小说在苏联批评界被誉为是“苏联文学上重大的收获”,而获得了1942年斯大林一等文艺奖金。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7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9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目录完整(293+)
- 微信读书(534+)
- 可以购买(282+)
- 值得下载(365+)
- mobi(570+)
- 无颠倒(130+)
- 一星好评(489+)
下载评价
- 网友 宫***玉:
我说完了。
- 网友 饶***丽: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谭***然: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常***翠: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汪***豪: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芮***枫: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菱***兰: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冯***丽: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薛***玉: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冉***兮: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邱***洋: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扈***洁: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索***宸: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喜欢"俄苏文学经典译著·虹"的人也看了
走进实验的殿堂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艺术疗法/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夫妻财产分割模式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波米诺认世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中公2024全国银行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历年真题+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第三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陈琴带班格言100句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考研王者·中医诊断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夜曲 彩虹布面石黑一雄作品 英石黑一雄著 张晓意译 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代表作 经典短篇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Buffettology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BIM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 類編皇朝中興大事記講義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何处不相逢-老夫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美国旅游地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正版新书】 Vue.j 3.x从入门到实战(微课视频版) 陈恒、刘海燕、贾慧敏、张宏 网页设计工具-程序设计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2024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要点精编(配增值)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1789-91.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官方现货】孤独是一种力量 “孤独三书”收官之作!姚晨简媜台湾作家骆以军贾平凹同世界华文文学奖作家黄锦树等联手巨献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正版国标图集08CG10 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建筑结构设计计算示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清凉山史话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3分